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with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benefits from hydrogen electron mediation and permits a greater variety of products
使用楊氏梭菌的微生物電合成受益于氫電子介導,并允許產生更多種類的產品
來源:Green Chem., 2023, 25,4375
摘要核心內容
本研究通過解析產乙酸菌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的電自養生理機制,揭示了 氫(H?)介導的電子傳遞(MET) 是其高效還原CO?的關鍵途徑。主要發現:
電子傳遞機制:陰極產生的H?是主要電子載體(非直接電子傳遞),支持菌體生長和產物合成(圖4)。

表型調控:接種密度控制菌體形態——高密度接種促進浮游生長(Planktonic),低密度接種形成生物膜(Biofilm)(圖3)。

性能突破:浮游模式下乙酸產量達 6.06 g/L(產率0.11 g/L/d),為純培養MES最高紀錄(表1)。

產物多樣性:首次在MES中發現 甘氨酸(0.39 g/L)和乙醇胺(0.14 g/L) 的顯著積累(圖6),拓展了CO?轉化產物譜。

工程啟示:H?可用性調控代謝通量——高H?促進乙酸合成,低H?觸發氨基酸副產物生成。
研究目的
明確 C. ljungdahlii 在MES中的電子傳遞機制(直接DET vs. 間接MET)。
解析菌體形態(浮游 vs. 生物膜)對MES性能的影響。
探索CO?電還原產物的多樣性潛力。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graph TD
A[機制驗證] --> B[表型調控]
B --> C[性能優化]
C --> D[產物分析]
關鍵實驗設計:
電子傳遞驗證:通過階梯式提升陰極電位(-900 mV → -400 mV),監測H?消失閾值(-680 mV)與代謝停滯的關聯(圖4)。
表型控制:高/低接種密度(10? vs. 3.4×10? cells)分別誘導浮游/生物膜主導生長(圖3)。
產物分析:HPLC定量有機酸/醇,熒光染色結合顯微鏡觀察生物膜(圖3C-D)。
關鍵數據及意義
數據類別 來源圖表 研究意義
H?依賴性驗證 圖4B H?濃度與代謝活性正相關,證偽DET主導假說
浮游模式優勢 圖5C 浮游生長乙酸產量(6.06 g/L)為生物膜的7.5倍

產物多樣性 圖6 甘氨酸/乙醇胺的發現拓展MES產物庫
代謝通量重編程 圖1 H?限制觸發甘氨酸合成途徑(RGP)
電極表面元素分析 圖2A-B Fe/Co等金屬電沉積促進非生物CO?還原

核心結論
H?介導電子傳遞是 C. ljungdahlii MES的核心機制,生物膜與浮游菌均依賴H?(非DET)。
浮游生長模式更高效:高細胞密度下乙酸產率(2.93 g/m2/d)和庫侖效率(87.4%)遠超文獻值(表1)。
代謝靈活性:H?可用性調控碳流向——高H?時乙酸為主,低H?時激活甘氨酸/乙醇胺合成。
工程啟示:提高陰極H?生成速率(如增大電極表面積)是優化MES性能的關鍵(圖5)。
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度解讀
技術原理
傳感器類型:Unisense H?微電極(H?-NP型)
檢測原理:安培法實時監測液相H?濃度(0–100%飽和度)
校準方法:H?飽和溶液(100%) vs. N?飽和溶液(0%)
關鍵發現與意義
H?空間分布動態(圖4B):
生物膜區H?耗盡:電極近場(<100 μm)H?濃度接近0,表明生物膜對H?的快速消耗。
浮游區H?累積:液相H?持續存在(>50 μmol/L),支持浮游細胞代謝。
意義:首次量化生物膜/浮游菌對H?的利用差異,解釋浮游模式高性能原因。
代謝停滯閾值(圖4):
當陰極電位 > -680 mV時,Unisense檢測到H?消失(氣相/液相),伴隨:
乙酸合成停止(圖4C)
OD???下降(圖4B)
意義:明確H?是代謝活動的“開關”,為電位控制提供臨界值(-680 mV)。
非生物H?生成驗證(圖1B-C):
LSV顯示H?析出起始電位(-650 mV),比熱力學預測值(-548 mV)低102 mV。
意義:揭示電極表面金屬沉積(Fe/Co)降低HER過電位,促進生物可利用H?生成。

技術價值總結
機制解析:實時原位監測推翻DET假說,確立MET為MES主導機制。
工藝優化:識別H?耗盡臨界點(-680 mV),指導陰極電位設定。
系統設計:浮游模式的高H?需求提示需強化傳質(如增大電極表面積)。
普適性:該技術可推廣至其他氣體依賴型生物電化學系統(如甲烷生成)。
注:Unisense微電極在本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其 高時空分辨率(秒級響應)與無損監測能力,為理解微生物電生理提供了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