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with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benefits from hydrogen electron mediation and permits a greater variety of Products
與榮達梭菌的微生物電合成受益于氫電子介導,并允許更多種類的產(chǎn)品
來源:Green Chem., 2023, 25, 4375–4386
1. 摘要核心內容
論文闡明了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在微生物電合成(MES)中的電子傳遞機制,并優(yōu)化了其電自養(yǎng)代謝性能:
氫(H?)介導的電子傳遞(MET) 是 C. ljungdahlii 在MES中的主導機制,而非直接電子傳遞(DET)。
通過控制接種密度,成功誘導 浮游生長(高接種密度)和 生物膜生長(低接種密度)兩種表型。
浮游生長 性能更優(yōu):醋酸鹽產(chǎn)量達 6.06 g L?1(產(chǎn)率 0.11 g L?1 d?1),庫侖效率(CE)達 87.4%,為純培養(yǎng)MES最高紀錄。
首次在MES中發(fā)現(xiàn) 甘氨酸(0.39 g L?1) 和 乙醇胺(0.14 g L?1) 的顯著積累,表明代謝通量多樣化。
應用價值:為MES工藝優(yōu)化(如電極設計、H?供應調控)和產(chǎn)物譜擴展提供理論依據(jù)。
2. 研究目的
明確 C. ljungdahlii 在MES中的電子傳遞機制(DET vs. MET)。
探究微生物生長表型(浮游 vs. 生物膜)對MES性能的影響。
優(yōu)化電自養(yǎng)代謝路徑,提升產(chǎn)物(如醋酸鹽)的產(chǎn)量與效率。
探索MES中新型產(chǎn)物的合成潛力(如氨基酸衍生物)。
3. 研究思路
表型控制實驗:
通過 接種密度調控(高密度→浮游主導;低密度→生物膜主導)實現(xiàn)生長表型分離(圖3)。

電化學系統(tǒng)構建:
使用H型反應器(圖1A),陰極電位固定為 -900 mV(vs. Ag/AgCl),驗證H?產(chǎn)生的電位閾值(圖1B-C)。

代謝性能對比:
比較浮游與生物膜表型的 電流密度、產(chǎn)物積累(醋酸鹽、甘氨酸等)及 庫侖效率(圖4-5)。


機制驗證:
通過 電位階梯實驗(-900 mV → -400 mV)驗證H?對代謝活性的必要性(圖4)。
代謝通量分析:
結合 基因組尺度模型(GSM) 解釋甘氨酸/乙醇胺的合成路徑。
4. 測量數(shù)據(jù)及意義
關鍵數(shù)據(jù)來源與意義

測量參數(shù) 數(shù)據(jù)來源 研究意義
H?濃度梯度 Unisense H?微傳感器(圖S5) 證實陰極附近溶解H?濃度 > 0.6 mM,支持 H?介導的電子傳遞(MET)主導。
pH梯度 Unisense pH微電極(圖S5) 顯示陰極附近 局部堿化(pH 8.5),揭示HER反應對微環(huán)境的改變。
醋酸鹽產(chǎn)量 HPLC(圖5C) 浮游表型產(chǎn)量(6.06 g L?1)顯著高于生物膜表型(1.01 g L?1),證明浮游生長更高效。
甘氨酸/乙醇胺積累 HPLC-UV/熒光檢測(圖6) 首次發(fā)現(xiàn)MES中氨基酸衍生物積累,揭示 代謝通量多樣化 潛力。
電流密度 恒電位儀(圖4A) 浮游表型電流密度(-0.45 mA cm?2)更高,關聯(lián)更高代謝活性。

Unisense電極數(shù)據(jù)的核心意義
技術優(yōu)勢:
Unisense H?微傳感器(H?-NP)和 pH微電極(PH-500)實現(xiàn) 原位、實時、空間分辨 測量,避免傳統(tǒng)方法(如頂空氣相色譜)的采樣擾動。
分辨率達 μM級(H?)和 0.01 pH單位,精準捕捉電極-生物界面微環(huán)境變化。
關鍵發(fā)現(xiàn):
H?濃度梯度(圖S5):陰極附近H?濃度 > 0.6 mM,且浮游表型反應器中H?擴散更均勻,解釋其更高代謝效率。
pH梯度(圖S5):陰極附近pH升至 8.5(vs. 本體溶液pH 7.0),證實HER反應(2H? + 2e? → H?)消耗質子導致局部堿化,可能影響微生物活性。
機制解析:
結合電位階梯實驗(圖4),證明當電位 > -650 mV(H?停止產(chǎn)生)時,代謝活性驟降,直接關聯(lián) H?可用性 與細胞活性。
應用價值:
為MES反應器設計提供依據(jù):需優(yōu)化電極結構/流體力學以促進H?擴散,避免局部pH失衡。
5. 結論
電子傳遞機制:
H?介導的MET 是C. ljungdahlii在MES中的主導途徑,DET貢獻可忽略(CV無特征峰,圖S10-S11)。


表型性能差異:
浮游生長 更高效:醋酸鹽產(chǎn)量(6.06 g L?1)和CE(87.4%)遠超生物膜生長(圖5),因H?擴散利用率更高。
代謝多樣性:
首次發(fā)現(xiàn) 甘氨酸(0.39 g L?1)和 乙醇胺(0.14 g L?1)積累(圖6),源于 氧化還原失衡 觸發(fā)的代謝分流(如還原甘氨酸途徑)。
工藝優(yōu)化方向:
優(yōu)先采用 浮游表型 并保障 H?供應(如增大電極表面積);避免生物膜表型的低效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