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Cellulose as sacrificial agents for enhanced photoactivated hydrogen production
纖維素作為犧牲劑用于增強光活化氫生產
來源:Sustainable Energy & Fuels, 2023, Volume 7, Pages 1981-1991
《可持續能源與燃料》2023年第7卷,1981-1991頁
摘要內容
研究提出一種可持續的光催化制氫方法,利用纖維素作為犧牲劑替代傳統有機物(如甲醇),通過鉑負載二氧化鈦(Pt/TiO?)催化劑在光照下分解水產氫。實驗表明:
纖維素來源與改性顯著影響產氫效率,酸處理藻類纖維素(Ulva fenestrata)產氫率達167.44 μmol·L?1·h?1,TEMPO氧化纖維素納米纖維(CNF)達225 μmol·L?1·h?1。
鉑負載量優化為0.5 wt%時產氫效率最高,過高負載(1 wt%)因鉑團聚導致電子-空穴復合增加。
酸性條件(pH=2)提升產氫但引發懸浮液團聚,實際應用推薦pH=5。
研究目的
開發基于纖維素生物質的可持續光催化制氫技術,替代傳統犧牲劑(如甲醇)。
探究纖維素組成(結晶度、溶解度)對產氫效率的影響機制。
優化催化劑(Pt/TiO?)與反應條件(pH、濃度)以提升產氫性能。
研究思路
材料制備:
制備不同Pt負載量(0.2%、0.5%、1%)的Pt/TiO?催化劑(表1,圖1-2)。



選取7類纖維素樣品:油菜秸稈木質纖維素、漂白木質纖維素、云杉α-纖維素、藻類纖維素、酸處理藻類纖維素、TEMPO氧化CNF、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表1)。
性能測試:
對比不同纖維素在光催化體系中的產氫速率(圖5)。

優化Pt負載量(圖4a)、pH(圖8b)、纖維素濃度(圖8a)。
機制分析:


通過羥基自由基(·OH)檢測(圖4b)和反應路徑推導(圖6)揭示纖維素降解與產氫關聯性。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
產氫速率(圖5, 圖7)

數據:TEMPO氧化CNF產氫速率最高(225 μmol·L?1),CMC-Na次之(167.44 μmol·L?1),未改性油菜秸稈纖維素最低(36 μmol·L?1)。
意義:證明纖維素改性(如羧甲基化、氧化)提升溶解度和反應活性,為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據。
羥基自由基(·OH)濃度(圖4b)
數據:0.5% Pt/TiO?的·OH生成量最高,1% Pt/TiO?因鉑團聚導致·OH產量下降。
意義:揭示Pt負載量通過影響·OH生成調控纖維素降解效率,關聯產氫動力學。
pH與濃度優化(圖8)
數據:pH=2時產氫速率最高(但懸浮液不穩定),pH=5為平衡點;纖維素濃度2.5 mg·mL?1時產氫最佳,過高濃度因遮蔽效應降低效率。
意義:為實際反應體系設計提供參數指導,避免因團聚或遮蔽效應導致效率損失。
催化劑穩定性(圖9)

數據:0.5% Pt/TiO?循環使用4次后產氫下降46%。
意義:指出催化劑回收與再生是未來改進重點。
結論
關鍵影響因素:
低結晶度(CI<80%)和水溶性改性(如CMC-Na、TEMPO氧化)顯著提升纖維素反應活性。
0.5% Pt為最優負載量,過量鉑引發團聚降低效率。
最優體系:
TEMPO氧化CNF在pH=5、濃度2.5 mg·mL?1時產氫率達225 μmol·L?1,性能媲美傳統犧牲劑Na?S。
可持續性:
纖維素作為碳中性犧牲劑,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但需解決催化劑循環穩定性問題。
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詳細研究意義
研究中采用Unisense H?微傳感器實時監測產氫動力學,其核心價值在于:
時間分辨動力學解析:
實時記錄產氫速率變化(如U. fenestrata纖維素初期快速產氫),揭示可溶性組分(如木葡聚糖)的快速消耗機制(對比圖5a中不同纖維素產氫曲線斜率差異)。
反應機制驗證:
通過產氫速率與·OH生成量(圖4b)的關聯性,證實纖維素降解中間體(如葡萄糖、HMF)作為質子源參與還原反應(圖6路徑)。
工藝優化依據:
實時數據指導pH/濃度優化(圖8),避免傳統終點檢測法忽略的動態過程信息(如酸處理藻類纖維素在pH=2下的不穩定性)。
技術優勢:
高靈敏度(檢測限未提及,但需配合校準)和原位監測能力,克服氣相色譜等離線方法的滯后性,為光催化反應器設計提供動態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