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ased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effects  

碳納米管負載釕基納米粒子用于電催化析氫:結構與電子效應  

來源: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2023, Volume 10, Pages 5885-5896

《無機化學前沿》2023年第10卷5885-5896頁

 

摘要內容

 

研究通過有機金屬法合成了碳納米管(CNT)負載的釕基納米粒子(NPs),結合熱處理調控其Ru/RuO?組成與結構有序度。優化后的核殼結構(RuO?核+非晶態金屬Ru殼)在酸性析氫反應(HER)中表現出最佳性能:過電位(η??)低至115 mV,塔菲爾斜率77 mV dec?1。該結構在還原條件下形成部分氧化的非晶態Ru表面,通過DFT計算證實其優化了氫吸附能(接近Pt的理想值),同時EIS顯示電荷轉移阻力降低。性能提升歸因于結構非晶化與電子效應的協同作用。  

 

研究目的

闡明釕基納米粒子的Ru/RuO?組成、結構有序度及其在HER條件下的動態轉化對催化性能的影響機制。  

 

開發高效CNT負載Ru基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Pt。  

 

研究思路

材料設計:  

 

有機金屬法合成CNT負載Ru NPs(Ru@RuO?/CNT)(圖1)。  

 

 

空氣熱處理(300℃, 10 min或120 min)制備全RuO? NPs(RuO?-10/CNT)和RuO?納米棒(RuO?-120/CNT)。  

原位活化:  

 

電化學還原處理(-10 mA cm?2, 20 min)獲得還原態材料(r-Ru@RuO?/CNT, r-RuO?-10/CNT)。  

構效關聯:  

 

結合TEM/XPS(圖2)、LSV(圖3)、EIS(圖4)和DFT計算(圖5,表1)揭示活性起源。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

形貌與組成(圖2)  

 

數據:TEM顯示Ru@RuO?/CNT NPs尺寸2.8±0.8 nm(圖2a,d);熱處理10 min后增大至5.3±0.9 nm(圖2b,e),120 min形成納米棒(圖2c,f);XPS證實還原后r-RuO?-10/CNT形成RuO?核+金屬Ru殼(Ru?:RuO?=85:15)(圖2h)。  

 

意義:證實熱處理與電化學還原可精準調控核殼結構與表面氧化態。  

電催化性能(圖3)  

 

數據:r-RuO?-10/CNT的η??=115 mV(圖3b),塔菲爾斜率77 mV dec?1,顯著優于r-Ru@RuO?/CNT(η??=222 mV)和純RuO?。  

 

意義:核殼結構(RuO?核+非晶Ru殼)具有最優HER活性。  

電荷傳輸特性(圖4)  

 

數據:EIS顯示r-RuO?-10/CNT的串聯電阻(R?)比r-Ru@RuO?/CNT低4倍(圖4c),電荷轉移電阻(RcT)降低。  

 

意義:RuO?核提升電極導電性,非晶Ru殼促進界面電荷轉移。  

氫吸附能計算(圖5,表1)  

 

數據:DFT計算表明r-RuO?-10/CNT模型(RuO?@Ru??)的氫吸附能(-59.7 kJ mol?1)接近Pt(-50.3 kJ mol?1),優于純Ru(-66.8 kJ mol?1)。  

 

意義:表面非晶化與RuO?誘導的電子效應協同優化氫吸附強度,突破純Ru的強吸附限制。  

產氫法拉第效率  

 

數據:Unisense電極測得r-RuO?-10/CNT的H?法拉第效率>98%。  

 

意義:證實電子高效用于產氫,無副反應。  

 

結論

活性起源:RuO?核+非晶態Ru殼結構(r-RuO?-10/CNT)具有最優HER活性,歸因于:  

 

表面非晶化增加高活性位點數量。  

 

RuO?核弱化Ru-H吸附能,接近理想值。  

 

增強電荷傳輸(EIS驗證)。  

失活機制:長時熱處理(120 min)形成大尺寸結晶RuO?納米棒(RuO?-120/CNT),還原阻力大,活性喪失。  

 

普適性指導:Ru/RuO?界面動態演化與結構有序度是設計高效HER催化劑的關鍵描述符。  

 

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詳細研究意義

 

研究中采用丹麥Unisense H?-NP電極(Clark型)實時監測氣相氫產量,其核心價值在于:  

高精度原位驗證:  

 

通過微壓傳感技術(檢測限<0.1%分壓變化)直接量化H?生成量,排除液相副反應干擾,精準計算法拉第效率(>98%),為"電荷高效轉化為H?"提供直接實驗證據。  

動態過程解析:  

 

秒級響應速度可捕捉電化學還原過程中瞬態產氫行為(如啟停光照時的氣體釋放脈沖),彌補傳統氣相色譜(分鐘級采樣)的不足,為反應動力學研究提供時間分辨數據。  

技術不可替代性:  

 

在密閉電化學體系中實現無損、連續監測,避免取樣導致的體系擾動,確保穩定性測試(如4小時恒流電解)數據的可靠性,為催化劑實際應用提供關鍵參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