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A direct method to quantify lithium plating on graphite negative electrode of commercial Li-ion cells
商用鋰離子電池石墨負極鋰析出的直接定量方法
來源: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Volume 151, 2023, Article 107496
《電化學通訊》第151卷,2023年,文章編號107496
摘要內容
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氫氣檢測的直接定量方法,用于測量商用鋰離子電池石墨負極表面的鋰析出量。該方法利用鋰金屬與水反應生成氫氣(2Li + 2H?O → 2LiOH + H?↑),通過Unisense氫微傳感器(丹麥)實時檢測反應產生的H?濃度,結合校準曲線間接量化鋰析出量。實驗在-20°C低溫循環42次(1.6C充電)的LG 18650電池中驗證,測得負極局部鋰析出量達3.47–4.44 wt%(對應容量損失22–29%),與電池實際容量衰減(27.7%)高度吻合。
研究目的
建立一種快速、低成本、高精度的鋰析出直接定量方法,解決現有技術(如差分電壓分析、NMR)難以準確定量的問題。
驗證該方法在商用電池中的適用性,量化低溫循環導致的鋰析出及其對容量衰減的貢獻。
為電池老化模型驗證和安全評估提供實驗依據。
研究思路
樣品制備:
選取LG 18650-M29電池(2.85 Ah),一組在-20°C下循環42次(1.6C充電/1C放電)誘導鋰析出,另一組作為新鮮對照。
手套箱中拆解電池,取5×5 cm2雙面涂層石墨負極(未清洗)。
檢測系統構建:
自制石英反應器連接Unisense氫微傳感器(Clark型,檢測限≈10?2 vol%)。
四組純鋰標樣(4.5–41.4 mg)建立mV–鋰質量校準曲線(R2=0.999)。
鋰析出量化:
電極樣品與過量水反應,實時監測H?濃度(圖3a)。

根據校準曲線(圖3b)和理想氣體定律計算鋰質量。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
H?傳感器信號(圖3a, 圖4a, 表1, 表2)



數據:老化負極樣品信號達278–348 mV(新鮮樣品<2.2 mV);純鋰標樣信號99–467 mV。
意義:直接反映反應H?濃度,證明該方法可區分微量鋰析出(LoQ=7.44 mV)。
鋰析出量(圖4b, 表2)
數據:老化負極兩區域鋰析出量分別為4.44 wt%和3.47 wt%,對應容量損失29%和22%。
意義:首次實現商用電池局部鋰析出準確定量,揭示析出空間不均勻性(圓柱電池邊緣效應)。
容量衰減關聯(圖4c)
數據:低溫循環后電池容量衰減27.7%,與鋰析出導致的容量損失(22–29%)匹配。
意義:證實鋰析出是低溫容量衰減的主因,驗證方法可靠性。
結論
方法有效性:
成功開發基于H?檢測的鋰析出定量方法,檢測限<0.5 mg鋰,精度±0.07 mg(表2)。
適用于商業電池,無需復雜樣品處理(如洗滌),避免SEI層干擾。
量化結果:
-20°C快充導致負極局部鋰析出3.47–4.44 wt%,貢獻22–29%容量損失。
析出空間不均勻性反映圓柱電池內部溫度/電流分布差異。
應用價值:
為老化模型(如鋰析出預測算法)提供驗證數據。
支撐電池安全評估(鋰析出≥5 wt%可能引發熱失控)。
丹麥Unisense電極數據的詳細研究意義
研究中采用Unisense氫微傳感器(型號未注明,典型分辨率≤10?2 vol%)實時監測反應H?濃度(圖3a),其數據價值體現在:
高靈敏度與快速響應:
檢測限0.01 vol% H?(相當于0.1 mg鋰),響應時間<1分鐘(圖3a平臺區),實現微量鋰析出(<5 mg)的精準捕捉。
原位定量能力:
直接測量密閉反應器中H?分壓(p_H?),通過理想氣體定律反算鋰質量,避免傳統滴定法的操作誤差。
空間分辨潛力:
結合多點取樣(圖2),揭示負極不同區域(Zone1/Zone2)鋰析出差異(4.44 wt% vs 3.47 wt%),為電池設計優化提供依據。

技術優勢:
相比NMR(設備昂貴)、GD-OES(破壞樣品)等方法,本方案成本低(自制反應器)、通量高(單樣<5分鐘),且適用于任意電池格式。
核心貢獻:Unisense數據將化學反應(Li→H?)轉化為電信號(mV),首次實現商用電池鋰析出的直接、快速、定量化檢測,推動電池老化機制研究從定性向定量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