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Effects of benthic bioturbation on anammox in nitrogen removal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eutrophic surface waters
富營養化地表水體中底棲生物擾動對沉積物-水界面脫氮過程中厭氧氨氧化的影響
來源:Water Research, Volume 243, 2023, 120287
《水研究》第243卷,2023年,文章編號120287
摘要內容:
摘要指出厭氧氨氧化(anammox)對淡水生態系統氮損失有重要貢獻。沉積物-水界面(SWI)是anammox的"熱點",也存在大量大型底棲動物。本研究通過微觀系統比較三種代表性底棲動物(Propsilocerus akamasi、Branchiura sowerbyi、Radix swinhoei)不同生物擾動模式對SWI處anammox和脫氮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所有三種底棲動物均促進anammox和反硝化過程,其中"廊道擴散者"P. akamusi實現最高脫氮效率,使浮霉菌門(anammox細菌所屬)相對豐度增加70%,anammox hzsB基因豐度提高2.58倍,潛在anammox速率提升12.79 nmol N g?1 h?1,總脫氮量增加2.42倍。
研究目的:
探究不同生物擾動模式的底棲動物對沉積物-水界面anammox和脫氮過程的影響
驗證"廊道擴散者"因生物灌溉作用能最顯著促進脫氮的假說
闡明底棲動物調控氮循環的微生物機制與生態工程應用價值
研究思路:
選擇三種典型底棲動物(P. akamusi"廊道擴散者"、B. sowerbyi"上升輸送者"、R. swinhoei"生物擴散者")
構建微宇宙系統(含沉積物和上覆水),設置對照組和三種生物處理組
監測水體理化參數(氮形態、DOC)、沉積物DO剖面(Unisense微電極)、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測序)和功能基因(qPCR)
使用1?N標記技術測定潛在anammox和反硝化速率
分析生物擾動模式與氮去除效率的關聯機制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
上覆水氮濃度(圖1):B. sowerbyi處理NH??、NO??、TN濃度最高,P. akamusi處理TN最低(2.44 mg/L),說明生物擾動改變氮遷移轉化

沉積物DO剖面(圖2a):P. akamusi處理DO滲透深度最大(2.5 mm),B. sowerbyi最小(1.5 mm),表明生物灌溉顯著增強沉積物氧化層

微生物基因豐度(圖4):hzsB基因在P. akamusi處理增加2.58倍,nirS基因增加3.67倍,證明生物擾動促進功能菌增殖

潛在速率(圖5):P. akamusi處理anammox速率最高(15.41 nmol N g?1 h?1),是對照的5.87倍,顯示最佳脫氮效果

脫氮量(圖6a):P. akamusi處理脫氮量136.46 mg,是對照的2.42倍,證實實際脫氮能力提升

結論:
三種底棲動物均促進anammox和脫氮,效果排序:廊道擴散者 > 生物擴散者 > 上升輸送者
P. akamusi通過構建U型管道增強DO滲透和底物傳輸,使浮霉菌門豐度增加70%,anammox速率提升12.79 nmol N g?1 h?1
底棲動物通過改變DO和底物分布,促進anammox與反硝化耦合,構建"天然脫氮反應器"
操縱底棲動物是修復富營養化水體的生態策略,可使淺水湖泊年脫氮量達1858噸
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
使用Unisense OX-25微電極(100 μm分辨率)測量的沉積物DO剖面(圖2a)具有核心研究意義:
精準量化生物擾動對氧化還原分區的調控:首次揭示P. akamusi"廊道擴散者"使DO滲透深度達2.5 mm(比對照提高38.9%),為anammox創造最佳缺氧-好氧過渡微環境
解析anammox的微尺度驅動機制:DO梯度數據證明U型管道內交替的好氧/缺氧區支持硝化-反硝化-anammox耦合,解決anammox細菌對NO??底物需求與O?限制的矛盾
關聯微生物功能響應:DO剖面與hzsB基因豐度(圖4b)及anammox速率(圖5a)的空間吻合,證實生物灌溉通過擴大氧化層促進Planctomycetes生長和代謝活性
技術優勢:高分辨率原位測量避免傳統分層采樣的擾動,準確捕捉毫米級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理解SWI微界面過程提供關鍵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