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Uncovering the role of oxygen on organic carbon cycling:insights from a continuous culture study with a facultative anaerobic bacterioplankton species(Shewanella baltica)


揭示氧氣在有機碳循環中的作用:一項關于兼性厭氧浮游細菌(希瓦氏菌屬波羅的海亞種)的連續培養研究帶來的啟示


來源: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2024),Volume 11,Article 1328392.

DOI: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4.1328392


摘要核心內容

研究探討了氧氣濃度對海洋有機碳循環的影響,重點關注兼性厭氧菌Shewanella baltica(波羅的海常見細菌)在脫氧環境下的代謝響應。關鍵發現包括:

低氧限制碳利用:在低氮(LowN)條件下,低氧(<5μmol L?1)抑制溶解有機碳(DOC)吸收和細胞生長;高氮(HighN)時,硝酸鹽作為替代電子受體可補償氧氣限制。

氮損失途徑:

高氮條件:C:N損失比≈2.0,表明反硝化(denitrification)主導,有機碳通過反硝化礦化。

低氮條件:C:N損失比≈5.5,表明異化硝酸鹽還原為銨(DNRA)等其他厭氧途徑占優。

細菌生長效率(BGE):與氧氣濃度無關,但受氮供應影響(LowN:34±3.0%>HighN:26±1.6%)。

溶解有機物(DOM)動態:富氧條件促進溶解結合碳水化合物(DCCHO)釋放,氨基酸降解指數(DI)指示DOM成巖改變程度更高。

研究目的

明確氧氣減少是否抑制細菌碳利用。

驗證硝酸鹽作為替代電子受體能否維持碳周轉。

揭示不同氧濃度下碳氮循環的耦合機制,及其對富營養化和脫氧水域(如波羅的海)的生態影響。

研究思路

采用連續培養系統(恒化器),以S.baltica為模式生物:

實驗設計:

氧氣梯度:6個水平(5、6、9、15、32、240μmol L?1),覆蓋低氧(<5μmol L?1)至富氧條件。

氮供應:分兩階段(圖1B):

HighN(Corg:DIN=1.25,前22天)

LowN(Corg:DIN=6.52,后14天)。

恒化器維持恒定體積(4.6 L)和稀釋率(0.626 d?1),確保穩態(圖1A)。

關鍵變量控制:

電子受體:葡萄糖(碳源)vs.硝酸鹽/氧氣(電子受體)。

使用質量流量控制器(MFC)精確調控氣體混合(空氣/無氧氣體)。


測量數據及其研究意義

細菌豐度圖2揭示氧氣和氮可用性對生長的交互影響(e.g.,LowN下低氧抑制生長)。

溶解無機氮(DIN)組分圖3A-B量化硝酸鹽消耗、亞硝酸鹽積累,指示反硝化/DNRA活性(e.g.,低氧時NO??耗盡)。

碳氮周轉速率圖4A-F計算DOC吸收、POC生產及碳氮損失比,明確代謝途徑(e.g.,HighN低氧C:N≈2=反硝化)。

細菌生長效率(BGE)圖5證明BGE受氮供應調控而非氧氣,反映能量分配策略。

溶解結合碳水化合物(DCCHO)圖6-7揭示氧氣對DOM釋放的影響(e.g.,富氧條件增加DCCHO產量,改變糖類組成)。

降解指數(DI)補充圖4基于氨基酸組成評估DOM降解狀態(e.g.,富氧條件DI更低,指示高度降解DOM)。

氧化亞氮(N?O)補充圖1-2驗證反硝化途徑(e.g.,低氧批次實驗中N?O積累)。


結論

氧氣限制的補償機制:

低氧僅當替代電子受體(硝酸鹽)缺乏時(LowN)才限制碳利用(DOC吸收↓、細胞生長↓)。

高硝酸鹽供應(HighN)可維持碳周轉,反硝化主導(C:N損失比≈2.0)。

氮損失途徑的環境意義:

HighN:反硝化促進氮損失,長期緩解富營養化。

LowN:DNRA主導(C:N損失比≈5.5),維持活性氮循環,加劇富營養化。

DOM動態:富氧條件增強多糖釋放(DCCHO↑),促進DOM降解(DI↓),影響碳匯效率。

微生物適應策略:BGE與氧氣無關,但受氮供應調控,反映細菌能量分配的靈活性。


Unisense電極數據的詳細解讀


研究中使用了Unisense STOX傳感器(參考文獻Revsbech et al.2009),其測量意義在于:

超高靈敏度:

檢測限達0.005%O?(≈2 nmol L?1),可精確量化氧最小帶(OMZ)的微氧環境(圖1B)。

傳統方法無法區分<5μmol L?1的濃度,而STOX證實了實驗中O?-5至O?-15處理的亞缺氧狀態(實際<0.5μmol L?1)。

揭示氧敏感閾值:

納摩爾級氧(如O?-32處理的波動)可抑制完全反硝化(至N?),但允許部分反硝化(至N?O)或DNRA進行(圖4E,補充圖1-2)。

解釋了自然OMZ中氮損失過程的空間異質性(e.g.,反硝化僅在嚴格缺氧區發生)。

方法學貢獻:

為微環境氧動力學(如顆粒內部氧梯度)提供關鍵技術支撐,關聯到細菌聚集體的代謝策略(討論提及阿拉伯糖積累指示生物膜形成)。


生態意義:Unisense數據證實即使極低氧(納摩爾級)也能調控碳氮循環路徑,這對預測脫氧水域的碳匯功能和氮收支至關重要。例如,波羅的海深層水體中,此類微氧閾值決定了反硝化效率及溫室氣體N?O的釋放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