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Dual anaerobic reactor model to study biofilm and 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interactions on carbon steel
雙厭氧反應器模型
來源: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 | (2024) 8:125
摘要核心內容
論文開發了一種新型雙厭氧生物膜反應器模型,用于研究海洋沉積物微生物群落(含硫酸鹽還原菌SRB和鐵還原菌IRB)在人工海水(ASW)中對UNS G10180碳鋼的腐蝕機制。通過多學科方法(電化學、表面分析、微生物組學)證實,電活性細菌(SRB和IRB)通過胞外電子傳遞(EET)主導微生物腐蝕(MIC),生物膜顯著加劇局部點蝕,同時降低均勻腐蝕速率。
研究目的
建立標準化模型:開發可重復的生物膜-MIC研究平臺,模擬真實海洋工程環境(如海上風電密封艙)。
揭示腐蝕機制:闡明混合菌群生物膜下SRB和IRB的協同腐蝕作用。
推動工業標準:為生物膜防控策略(如殺菌劑評價)提供數據支持。
研究思路
graph LR
A[雙反應器設計] --> B[無菌對照組 vs 接種海洋沉積物組]
B --> C[28天持續監測]
C --> D1[電化學性能] --> D11[開路電位OCP] & D12[極化電阻Rp] & D13[阻抗譜EIS]
C --> D2[腐蝕形貌] --> D21[表面粗糙度] & D22[點蝕密度/深度]
C --> D3[微生物群落] --> D31[16S rRNA測序] & D32[ATP活性]
C --> D4[硫化物濃度] --> D41[Unisense微電極動態監測]
關鍵數據測量及意義
1. 硫化物濃度(Unisense微電極數據 - 圖1)

數據:
無菌組:穩定低濃度(均值29.2 μmol/L)
生物組:第2周達峰值150 μmol/L,后期降至無菌組水平
意義:
動態反映SRB代謝活性:硫化物峰值證實SRB在早期通過EMIC(電化學MIC)直接氧化鐵釋放電子(反應式:4Fe0+SO42?+3HCO3?+5H+→FeS+3FeCO3+4H2O)。
揭示腐蝕機制轉變:后期硫化物下降與IRB競爭電子受體(Fe3+)相關,導致代謝路徑從硫酸鹽還原轉向鐵還原。
Unisense電極價值:
高靈敏度(檢測限0.3 μM)實現原位實時監測,避免取樣干擾厭氧環境。
驗證了生物膜成熟后腐蝕產物(如綠銹GR)的屏障作用抑制硫化物釋放。
2. 表面形貌(圖2 & 圖3)


數據:
點蝕密度:生物組(31 pits/mm2)顯著高于無菌組(13 pits/mm2)(圖3c)
點蝕面積:生物組(2398 μm2) > 無菌組(1939 μm2)
意義:
生物膜不均勻分布導致局部微環境,加速點蝕(NACE SP0775-2023評定為嚴重點蝕速率>0.38 mm/yr)。
3. 電化學響應(圖4 & 圖5)


數據:
無菌組:Rp穩定在500 Ω·cm2(多孔腐蝕產物導致均勻腐蝕)
生物組:Rp周期性波動(5000–15,000 Ω·cm2),反映生物膜動態形成(圖4b)
意義:
生物膜初期作為物理屏障抑制離子擴散,后期通過EET促進局部陰極反應。
4. 微生物群落(圖6 & 附表6)

數據:
生物膜富集電活性菌:Desulfomicrobium(SRB)、Shewanella(IRB)、Desulfuromonas(SRB/IRB)
浮游菌以發酵型菌為主(如Vibrio)
意義:
生物膜特異性:電活性菌在金屬表面定植,直接參與EET腐蝕,與浮游菌群落顯著不同。


核心結論
生物膜的雙重作用:
降低均勻腐蝕速率(0.025–0.12 mm/yr vs 無菌組0.25 mm/yr)
顯著加劇點蝕(點蝕密度提高2.4倍,點蝕面積增大23%)。
腐蝕機制演化:
早期:SRB主導的EMIC(硫化物峰值)
后期:IRB參與鐵還原,形成綠銹(Fe3O4、FeCO3)促進局部腐蝕。
工程意義:
傳統均勻腐蝕模型低估實際點蝕風險,需針對生物膜設計防控策略(如靶向電活性菌的殺菌劑)。
Unisense電極數據的深層意義
動態關聯腐蝕與代謝:
硫化物濃度變化直接關聯SRB活性,為實時監測MIC提供指標。
機制診斷價值:
峰值后下降暗示電子受體競爭(Fe3+ vs SO42?),解釋后期IRB富集原因。
技術優勢:
微尺度檢測(50 μm直徑)捕捉界面反應,避免整體溶液稀釋誤差,尤其適用于低流速/停滯環境(如海上風電密封艙)。
局限提及:論文指出實驗中途無法校準電極,可能影響中期數據精度;且硫化物濃度受pH影響,需結合pH數據解讀(實驗中未測)。
總結
該研究通過創新雙反應器模型,結合Unisense微電極等多學科手段,揭示了混合生物膜中電活性菌(SRB/IRB)通過EET驅動點蝕的機制。Unisense數據不僅動態驗證了SRB代謝活性,還為理解腐蝕機制轉變提供了關鍵證據,對工程防腐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