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Formation and Fate of Reactive Nitrogen during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from Water: Important Yet Often Ignored Chemical Aspects of the Nitrogen Cycle
從水中生物脫氮過程中活性氮的形成和歸宿:氮循環的重要但經常被忽視的化學方面
來源:Environ. Sci. Technol. 2024, 58, 22480?22501
論文總結:生物脫氮過程中活性氮的形成與歸宿
摘要核心內容
論文系統綜述了生物脫氮(BNR)過程中活性氮中間體(RNI:羥胺/NH?OH、亞硝酸/HNO?、一氧化氮/NO)及其衍生物(RNS:NO?、N?O?、HNO等)的形成機制、化學轉化途徑與環境效應。這些活性氮具有高反應性與細胞毒性,可影響微生物互作、驅動有機微污染物(OMP)降解,并作為氧化亞氮(N?O)的前體,但其在工程系統中的意義長期被忽視。
研究目的
闡明RNI/RNS的微生物生產與化學消耗途徑
揭示環境條件(pH、DO、底物濃度)對RNI積累的影響機制
量化RNI在N?O非生物生成與OMP轉化中的作用
評述RNI檢測技術的進展與局限
研究思路
采用多尺度整合分析:
酶學層面:解析微生物(AOB、AOA、AnAOB等)中RNI的酶催化路徑(圖2A)。

化學層面:梳理RNI的化學轉化網絡(圖2B)及次級RNS生成機制。
系統層面:關聯BNR工藝條件(DO、pH)與RNI積累(圖4),評估其對N?O和OMP的環境效應。

技術層面:總結RNI檢測方法(表2),強調原位監測需求。


關鍵數據及其研究意義
1. RNI濃度數據(圖3)

數據來源:圖3A-C匯總了純菌培養與BNR反應器中RNI的實測濃度。
NH?OH:0.11–14 μM(AOB純培養),0.34–4.4 μM(硝化反應器)(圖3A)
NO??/HNO?:0.0022–58 μM(亞硝化/反硝化反應器)(圖3B)
NO:0.0014–19 μM(AOA/AOB),0.011–0.27 ppm(反硝化反應器)(圖3C)
研究意義:
證明RNI在BNR系統中普遍存在,且濃度受工藝調控(如高NO??積累促進NO生成)。
為量化非生物反應貢獻提供基線數據(如酸性pH下HNO?濃度升高驅動N?O生成)。
2. RNI物化性質(表1)

關鍵參數:電子構型、氧化態、pKa、半衰期(如NO半衰期僅秒級)。
研究意義:解釋RNI的高反應性根源(如自由基特性),預測其在動態環境中的轉化路徑。
3. 非生物反應動力學(支持信息表S3)
關鍵反應:
NH?OH歧化:2NH2OH→NH3+HNO+H2O
HNO?分解:2HNO2?NO+NO2+H2O(k=13.4M?1s?1)
研究意義:量化化學路徑對N?O的貢獻(如NH?OH + HNO? → N?O),修正傳統生物主導模型。
4. 非生物N?O產率(正文)
數據:酸性pH下(≤5),NH?OH + HNO?反應貢獻顯著;堿性pH下NH?OH歧化主導。
意義:揭示pH是調控非生物N?O的關鍵因子,在典型BNR系統(pH 6.5–8)中非生物貢獻<3%。
5. OMP轉化數據(正文)
案例:磺胺甲惡唑(SMX)與NO??/NO反應速率常數(kabio=0.15–48M?1s?1)。
意義:證實RNI介導的非生物降解貢獻OMP總轉化的40±19%,尤其在亞硝化系統中。
核心結論
RNI積累機制:微生物生產(酶催化)與消耗(生物/化學)失衡導致RNI瞬時積累,受pH、DO、底物濃度調控(圖4)。
環境相關性:
N?O非生物生成:酸性條件下NH?OH + HNO? → N?O路徑主導,但整體貢獻有限(<3%)。
OMP降解:RNI通過硝化/亞硝化反應轉化OMP(如形成??N-硝基雙氯芬酸)。
檢測技術瓶頸:RNI半衰期短、干擾因素多(如H?S),需發展原位方法(如Unisense微電極)。
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
技術原理與優勢(表2)
原理:Clark型傳感器,NO選擇性膜(硝化纖維素等),安培法檢測(氧化電流∝NO濃度)。
關鍵參數:檢測限0.03 μM,空間分辨率≈60 μm,響應時間<5 s。
研究發現與意義
揭示瞬態NO動力學:
在AOB(Nitrosomonas europaea)中,低DO(<225 μM)使NO產量達NO??產量的40%(正文),證明O?限制促進NO從酶活性中心解離。
好氧-缺氧轉換期NO峰值(圖3C),表明動態條件激化硝化菌反硝化途徑。
修正微生物代謝模型:
AOA(Nitrosopumilus maritimus)中NO積累量比AOB低1–3數量級(圖3C),支持AOA的Cu-ME酶對NO的強結合能力。
反硝化系統中NO濃度(0.053–0.27 ppm)與pH負相關,驗證NOS酶在堿性條件下的活性抑制。
工程調控價值:
原位NO監測為N?O減排策略(如優化DO波動)提供直接參數。
結合??N標記,區分生物/非生物N?O路徑(如NO作為硝化菌反硝化標志物)。
局限與改進
干擾因素:NO??、H?S、抗壞血酸可能干擾信號。
發展方向:耦合熒光探針(如DAF-2)驗證特異性,開發多參數微電極陣列。
總結
該論文通過整合酶學、化學與工程視角,闡明BNR中活性氮的雙面角色——既是N?O的潛在前體,也是OMP降解的驅動者。Unisense微電極等原位技術為揭示RNI的動態行為提供了關鍵工具,未來需結合組學與先進傳感器深化對RNI調控機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