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sealed water hastens the efficiency of 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remediation system

非密封水加快了微生物電化學修復系統的效率

來源: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68 (2024) 143008


1. 摘要核心內容


核心發現:低水位密封(MES?)顯著提升微生物電化學系統(MES)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的效率,其電荷積累(1282 C)是最高水位組(MES?,151 C)的8.5倍,石油烴(TPH)去除率提高4–11%。

機制:低水位通過增強溶解氧(DO)擴散、降低電阻,促進細菌群落協同作用(正相互作用占比高),驅動電子傳遞和污染物降解。

微生物證據:細菌(如Pseudomonas、Bacillus)在MES?中主導降解,而高水位(MES?)更利于真菌和古菌(如Methanosarcina)生長。


2. 研究目的


探究不同水位密封水平(0 cm, 3 cm, 5 cm, 動態0-3-5 cm)對土壤MES性能的影響。

揭示水位如何通過調控溶解氧(DO)、氧化還原電位(Rd)、電阻等物理化學參數,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進而優化石油烴降解效率。


3. 研究思路


系統構建:

以石油污染土壤為基質,構建單室MES(陽極在底,陰極在頂),設置4種水位密封處理(MES?, MES?, MES?, MES?????)。

多維度監測:

電化學性能:電壓、電荷積累、功率密度、阻抗(EIS);

環境參數:原位DO、Rd、H?(Unisense微電極)、pH、EC、硫酸鹽;

污染物降解:TPH、TOC含量;

微生物響應:細菌/真菌/古菌群落結構、功能基因預測(FAPROTAX)、共現網絡分析。

關聯分析:

關聯電化學數據-環境參數-微生物群落,解析水位影響降解的機制。


4. 測量數據及其研究意義

(1)電化學數據(圖1)

數據:電壓(圖1a)、累積電荷(圖1b)、功率密度/極化曲線(圖1c-f)、EIS譜(圖1g-i)。

意義:

MES?電荷輸出(1282 C)顯著高于MES?(151 C),且電荷轉移電阻最低(圖1h),證明低水位降低電子傳遞阻力,提升系統效率。


(2)Unisense微電極原位數據(圖2)

數據:

DO深度剖面(圖2a-b):MES?表層DO高達175.7 μmol/L,且隨深度遞減更快;

H?分布(圖2c):MES?濃度反常高于高水位組;

Rd剖面(圖2d-f):高水位組(MES?)氧化性更強(Rd更高)。

研究意義:

Unisense微電極提供了毫米級分辨率的原位環境參數,揭示:

DO的關鍵作用:低水位促進氧擴散至陰極區,驅動好氧降解(如Pseudomonas);高水位則形成厭氧環境,微生物轉向硝酸鹽/硫酸鹽呼吸(圖7d-e)。

反常H?分布:MES?的高H?暗示電流生成可能抑制發酵過程(需結合微生物數據驗證)。

Rd與代謝路徑關聯:高Rd(MES?)對應硫酸鹽還原菌(如Desulfobacterota)富集(圖4e),解釋厭氧降解途徑的激活。


(3)污染物數據(圖3)

數據:TPH去除率(圖3a)、TOC含量(圖3b)。

意義:MES?陰極區TPH去除率最高(39–42%),證實好氧降解主導;TOC在陽極區積累(圖3b),反映陽極生物膜對有機物的電化學氧化。


(4)微生物數據(圖4–8)


群落組成(圖4):

MES?富集電活性菌(Proteobacteria、Firmicutes);MES?富集古菌(Methanosarcina)和硫酸鹽還原菌。

功能預測(圖7):

MES?中烴降解基因豐度高;MES?中硫酸鹽呼吸、產甲烷基因主導。

共現網絡(圖8、表1):

MES?細菌正相互作用占比高(66/115),關鍵菌(Marinobacter、Halomonas)形成緊密協作網絡。


5. 核心結論


低水位(MES?)為最優配置:

提升電荷輸出7.5倍(vs. MES?),TPH去除率提高30%(vs. 原始土壤)。

機制解析:

DO驅動好氧降解:低水位促進氧擴散至陰極區,激活好氧菌(如Pseudomonas)降解TPH。

微生物群落重構:MES?中細菌協同網絡增強(圖8),而MES?中古菌/真菌替代細菌主導厭氧降解。

電子傳遞優化:低水位降低電荷轉移電阻(圖1h),加速電子從陽極(降解污染物)向陰極(氧還原)傳遞。

Unisense數據的核心價值:

揭示空間異質性:DO/Rd的毫米級梯度證明陰極區為好氧降解熱點(圖2a,d),陽極區為厭氧區(低Rd)。

關聯微生物代謝:DO數據直接解釋Proteobacteria(好氧)在MES?的富集;Rd數據印證MES?中硫酸鹽還原菌的競爭優勢(圖4e)。

指導工程優化:證實水位通過調控DO控制微生物代謝路徑,為MES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6. Unisense電極數據的詳細解讀

測量方法與技術優勢


技術:丹麥Unisense微電極(直徑1 mm),以15 s/點的分辨率獲取DO、H?、Rd的深度剖面(圖2)。

優勢:

原位高分辨:避免土壤擾動,實時捕捉毫米級環境梯度(如DO從陰極→陽極的遞減)。

多參數同步:關聯DO(電子受體)、Rd(氧化還原狀態)、H?(發酵產物),全面解析代謝環境。


關鍵發現與意義


DO的空間動態(圖2a-b):

MES?陰極區DO最高(175.7 μmol/L),支持好氧降解;MES?中DO快速耗盡,轉向厭氧代謝。

意義:直接驗證“水位通過DO調控微生物代謝類型”的假設,解釋TPH去除率的差異(MES?陰極區降解率最高)。


Rd的氧化還原分區(圖2d-f):

MES?的Rd顯著高于MES?(尤其在深層),對應硫酸鹽還原菌(Desulfobacterota)的富集(圖4e)。

意義:Rd梯度證實土壤內形成“陰極好氧/陽極厭氧”的分區,指導電極布局優化。


H?的反常分布(圖2c):

MES?的H?濃度高于高水位組,違背“厭氧環境產H?”常規認知。

意義:暗示電流生成可能抑制發酵產氫,需結合古菌數據(如產甲烷菌)進一步驗證電子分流機制。


對研究的貢獻


機制驗證:微電極數據將宏觀性能(電荷、TPH去除)與微觀環境(DO/Rd梯度)關聯,闡明水位影響降解的物理化學基礎。

技術創新:首次在土壤MES中實現多參數原位監測,為復雜基質中的電化學-微生物互作研究提供范式。


總結


該研究通過多維度數據交叉驗證,證實低水位密封(MES?)通過增強氧擴散、降低電阻、促進細菌協同,顯著提升MES修復效率。Unisense微電極數據是解析機制的核心,其揭示的DO/Rd/H?空間異質性為理解“水位-環境參數-微生物功能”鏈條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位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