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ygen supersaturation adds resistance to a cnidarian: Symbiodiniaceae holobiont under moderate warming in experimental settings 氧過飽和度增加了對刺胞動物的抵抗力:在實驗環境中適度升溫下

來源:10.3389/fmars.2024.1305674


摘要核心內容


論文通過實驗證明:氧氣過飽和(O? supersaturation)可增強倒立水母(Cassiopea andromeda)-蟲黃藻(Symbiodiniaceae)共生體對中等升溫的抵抗力。在亞致死溫度下(≤36°C),夜間氧氣過飽和(NSS組)使水母體型縮小減輕約10.37%,葉綠素a損失減少42.73%(至34°C),并富集有益菌群,提升微生物組穩定性。超過34-36°C后,熱應激效應主導,氧氣效益消失。

研究目的


驗證假說:探究氧氣過飽和(模擬共生藻光合作用產氧)能否緩解升溫對刺胞動物-蟲黃藻共生體的壓力。

機制解析:排除共生藻光合作用的干擾,直接測試氧氣可用性對宿主生理、共生藻狀態及微生物組的影響。

生態意義:揭示沿海生態系統日間氧氣過飽和現象對生物耐熱性的潛在保護作用。


研究思路


實驗設計:

對象:倒立水母(Cassiopea andromeda),因其共生關系明確且易實驗室培養。

對照組:常氧(100%空氣飽和度,100AS組,~6 mg/L)。

處理組:夜間氧氣過飽和(NSS組,~10 mg/L),模擬日間光合作用氧環境(圖S3)。

溫度處理:從30°C起每日升溫1°C,持續8天至38°C(圖S2)。

關鍵控制:

實驗在夜間進行(蟲黃藻呼吸主導,避免光合產氧干擾)。

依賴水母鐘狀體搏動實現組織氧合(圖2B),模擬自然通風機制。

測量指標:宿主生理、共生藻狀態、抗氧化酶活性、微生物組結構。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

1. 環境與組織氧數據(圖1, 圖S3)


數據:

NSS組水體夜間氧濃度:132.61%空氣飽和度(9.43 mg/L);100AS組:78.85%(5.57 mg/L)。

Unisense微電極測量:NSS組水母口腕組織平均氧濃度(7.48 mg/L)顯著高于100AS組(5.67 mg/L)(p<0.001)。

研究意義:

驗證實驗有效性:證實通過水體增氧可提升組織氧水平(尤其淺層組織0-600μm)。

揭示氧分布梯度:組織深層(>600μm)氧濃度降低(圖1A),提示氧氣擴散限制。

核心意義:為后續生理響應提供機制解釋——升高的組織氧可能緩解升溫導致的氧限制壓力。


2. 宿主生理響應


體型變化(圖2A):

NSS組體型縮小更輕(-23.039% vs. 100AS組 -33.418%),36°C時差異顯著(p<0.05)。

意義:氧氣過飽和維持能量儲存,減緩熱應激導致的萎縮。

鐘狀體搏動率(BPR, 圖2B):

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但組間無差異。

意義:搏動是溫度應激的通用響應,與氧氣可用性無關。

光化學效率(Fv/Fm, 圖2C):

隨溫度升高下降,組間無差異。

意義:光合系統損傷主要由溫度驅動,氧氣無法緩解。


3. 共生藻狀態


葉綠素a含量(圖2D):

34°C時NSS組損失比100AS組少42.73%(p=0.002)。

意義:氧氣過飽和延緩色素降解("漂白"早期標志)。

蟲黃藻密度(圖S7-S8):

無顯著變化,表明共生關系未破裂。

意義:氧氣緩解效應不依賴共生藻數量,而是功能維持。


4. 微生物組響應(圖3-4, 圖S14-S19)


群落結構:NSS組細菌群落離散度更低(圖3B-C),高溫下更穩定。

富集菌群:NSS組富集黃桿菌科(Flavobacteriaceae)、紅桿菌科(Rhodobacteraceae)等潛在有益菌(圖4)。

功能預測:NSS組氮循環、發酵代謝增強,功能冗余性更高(圖S19)。

意義:氧氣過飽和塑造"保護型"微生物組,可能通過抗氧化或代謝支持增強宿主耐熱性。


5. 抗氧化酶(圖S10-S11)


SOD與GST活性無顯著變化。

意義:組織氧未達預期水平(深層缺氧),或通過行為(搏動)和微生物組間接緩解氧化應激。


結論


氧氣過飽和的益處:

在亞致死溫度(≤36°C)下,減輕宿主體型縮小(10.37%)和葉綠素a損失(42.73%)。

穩定微生物組結構,富集有益菌(如產抗氧化劑的Erythrobacter)。

溫度閾值效應:>34-36°C時熱應激主導,氧氣效益消失。

共生機制啟示:蟲黃藻光合作用產生的日間氧氣過飽和可能是共生體耐熱性的隱藏機制。

生態警示:海洋脫氧(deoxygenation)可能削弱此類保護效應,加劇氣候變暖影響。


Unisense微電極數據的深入解讀

測量結果(圖1)


技術方法:丹麥Unisense OX-50微電極(50μm尖端)測量口腕組織氧垂直剖面(每50μm測點)。

關鍵發現:

NSS組組織平均氧濃度顯著高于100AS組(7.48 vs. 5.67 mg/L)。

氧濃度隨組織深度增加而降低(p<0.001),深層(>600μm)接近缺氧(圖1A)。


研究意義


驗證實驗操控:證實通過水體增氧可有效提升宿主組織氧分壓,支持"氧氣緩解熱應激"假說。

揭示氧限制機制:深層組織缺氧提示氧氣擴散效率是限速步驟,解釋為何抗氧化響應不顯著。

生態關聯性:在自然環境中,共生藻位于淺層組織(Lyndby et al., 2020),其光合產氧可直接緩解氧限制,本研究通過人工增氧模擬了這一過程。

技術局限性:微電極數據暴露實驗設計的不足——未能完全模擬自然日間超飽和水平(自然達17 mg/L,實驗僅9.43 mg/L),提示未來需優化氧氣遞送方法。


總結


該研究通過創新實驗設計(夜間人工增氧模擬日間光合作用),首次證實氧氣過飽和可提升刺胞動物共生體的短期耐熱性,其機制涉及宿主生理維持與微生物組調控。Unisense微電極數據為核心發現提供了直接證據,凸顯氧氣擴散效率的關鍵作用。成果為理解珊瑚礁等生態系統的氣候響應提供了新視角,強調保護產氧生境(如海草床)對緩解海洋升溫壓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