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Spatial and seasonal pattern of microbial nitrate reduction in coastal sediments in the Vistula River plume area, Gulf of Gdansk
維斯瓦河羽流區(格但斯克灣)沿岸沉積物中微生物硝酸鹽還原的空間和季節模式
來源: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海洋科學前沿》
摘要內容
研究在波羅的海南部格但斯克灣的維斯瓦河羽流區,通過春季(低溫高硝酸鹽)和夏季(高溫低硝酸鹽)的原位沉積物培養實驗,揭示了微生物硝酸鹽還原過程(反硝化和異化硝酸鹽還原為銨DNRA)的時空變化規律。研究發現:
反硝化速率隨深度增加,夏季顯著高于春季,主要依賴沉積物內部硝化作用產生的硝酸鹽(Dn占比>80%)
DNRA僅在夏季顯著增加,最高貢獻率達37%(站點V10)
沉積物整體氮去除效率低(<40%),但在高濃度硝酸鹽輸入時具有高達400 μmol/m2/h的反硝化潛力
研究目的
評估波羅的海沿岸沉積物在不同季節對陸地氮輸入的緩沖能力,揭示溫度、硝酸鹽負荷和沉積物特性對氮去除(反硝化)與氮循環(DNRA)的調控機制,預測氣候變化下極端水文事件對海岸帶氮循環的影響。
研究思路
(1) 梯度設計:沿維斯瓦河口外海選擇4個深度梯度站點(5-24米),形成沉積物有機質梯度
(2) 季節對比:在春季高流量/低溫(4°C)和夏季低流量/高溫(18°C)進行采樣
(3) 過程量化:
使用完整沉積物柱進行暗培養,測量溶質通量(O?、NH??、NOx)
1?N同位素配對技術測定反硝化和DNRA速率
硝酸鹽濃度梯度實驗(10-2000 μM)評估過程飽和特征
(4) 環境關聯:分析沉積物特性(有機質、C/N比)、大型底棲動物組成與氮過程的聯系
測量數據及研究意義(數據來源)
(1) 沉積物特性(表2):

有機質含量(0.28%-2.05%)、孔隙度(0.27-0.52)、C/N比(6.95-9.87)
意義:解釋反硝化空間差異,顯示深層站點更有利于氮去除
(2) 溶質通量(圖3):

氧氣消耗速率:夏季(-3345 μmol/m2/h)比春季(-447 μmol/m2/h)高7倍
NH??通量:夏季最高達452 μmol/m2/h(站點V10)
硝化作用主導的NOx通量:夏季(93 μmol/m2/h)>春季(37 μmol/m2/h)
(3) 微生物過程速率(圖4):

反硝化總量:夏季(35 μmol/m2/h)>春季(10 μmol/m2/h)
DNRA:夏季最高14.9 μmol/m2/h(站點V10)
(4) 硝酸鹽響應實驗(圖5):

最大反硝化潛力Vmax達688 μmol/m2/h(站點V18)
半飽和濃度Km為306-859 μM
結論
(1) 溫度是核心調控因子:夏季升溫促進沉積物耗氧,縮短硝酸鹽擴散路徑,激活深層反硝化
(2) 硝化-反硝化耦合主導:80%以上反硝化依賴沉積物內部硝化作用產生硝酸鹽
(3) 沉積物氮緩沖能力弱:原位條件下僅16-38%的無機氮被永久去除,大部分通過NH??和NOx再循環
(4) 極端事件響應潛力:沉積物對短期高濃度硝酸鹽輸入(>300 μM)具有高反硝化容量,但春季低溫限制該潛力表達
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據的研究意義:
通過OX-100微電極測量沉積物-水界面氧通量(圖3A),實現了:
(1) 量化沉積物耗氧速率:作為有機質礦化強度的核心指標,解釋溫度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夏季耗氧速率比春季高10倍)
(2) 計算理論氨化率:將耗氧量轉換為碳氧化速率,再結合C/N比推算沉積物氨化潛力,發現實測NH??通量僅占理論值的53-100%,揭示硝化作用對銨的消耗
(3) 反推氧化層厚度:結合Fick擴散定律,估算出春季淺層站點(V05)氧化層厚度達10.3mm,而夏季深層站點(V24)僅2.3mm,直接影響硝酸鹽的擴散路徑和反硝化發生位點
(4) 過程耦合分析:氧動態決定硝化/反硝化的空間分離程度,夏季薄氧化層促進硝化產物(NOx)向下方缺氧區的輸送,增強Dn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