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熱線:021-66110810,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High Abundances and Expression Levels of Atypical, Non-Denitrifier N2O Reductases Drive Strong Microbial N2O Consumption Rates in a Minimally Impacted Mangrove Stand
在受干擾較小的紅樹林中,非典型非反硝化菌N2O還原酶的高豐度和表達水平驅動強烈的微生物N2O消耗速率
來源: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129, e2023JG007805
《地球物理研究雜志:生物地球科學》第129卷,文章編號e2023JG007805
摘要內容
摘要研究了伯爾慕達紅樹林沉積物中微生物對N2O的消耗能力及其在短期營養富集下的穩定性。發現紅樹林沉積物在自然和適度富營養條件下均為N2O的凈吸收區(-0.22至-0.30 μmol N2O m?2 d?1),表明其N2O消耗能力超過硝化和反硝化產生的潛力。分子數據顯示,紅樹林中非典型反硝化菌的nosZII基因豐度和表達水平顯著高于產生N2O的NESAP(東北亞北極太平洋)大陸邊緣沉積物。NESAP沉積物的N2O凈排放與典型反硝化菌nosZI基因的高表達相關,而紅樹林中nosZII主導的微生物群落作為低氮系統的N2O清除者發揮關鍵作用。
研究目的
探究海洋沉積物中微生物群落動態與N2O循環的關系,比較低氮紅樹林與高氮大陸邊緣沉積物的N2O代謝差異,闡明非典型nosZII基因在調控N2O消耗中的作用。
研究思路
選取伯爾慕達紅樹林(低氮環境)和NESAP大陸邊緣(高氮環境)沉積物作為對比模型。
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測量孔隙水N2O和O2的垂直分布(圖2、圖3、圖4),結合PROFILE模型計算N2O通量和產消速率。



通過qPCR定量nosZI和nosZII基因及轉錄本的豐度(圖4、圖5),高通量測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結構(圖5)。

對比兩環境中基因表達、群落組成與N2O通量的關聯。
測量的數據及研究意義
N2O和O2微剖面數據(圖2、圖3、4):揭示紅樹林沉積物中N2O濃度隨深度遞減,且所有處理下均表現為凈吸收;NESAP沉積物因高硝酸鹽和低氧條件產生N2O凈排放。
意義:驗證低氮環境中N2O的凈消耗能力,明確產消速率的空間分布,支持微生物代謝驅動的通量差異。
nosZI/nosZII基因豐度和表達數據(圖4、圖5):紅樹林中nosZII基因占比91.8%,轉錄本占比84.8%;NESAP中nosZI表達更高(40.5%)。
意義:揭示非典型nosZII基因在低氮系統中的主導地位及其作為N2O清除者的功能,解釋環境氮水平對微生物代謝途徑的選擇壓力。
微生物群落結構數據(圖5):紅樹林以Cytophagales、Thiotrichales等菌群為主,與硫循環和有機質降解相關;NESAP以硝化菌(如Nitrosopumilales)和典型反硝化菌為主。
意義:關聯群落功能組成與N2O代謝途徑,闡明不同環境下的氮循環策略差異。
結論
低氮紅樹林沉積物是N2O的凈匯,其消耗能力由非典型nosZII基因主導的微生物驅動,且在適度營養富集下保持穩定。
高氮大陸邊緣沉積物(NESAP)中典型nosZI基因的高表達導致N2O凈排放,反硝化是主要來源。
非典型nosZII微生物在低氮系統中作為N2O清除者的生態功能顯著,為保護沿海濕地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依據。
Unisense電極數據的詳細研究意義
使用丹麥Unisense微電極的高分辨率測量(空間分辨率500 μm)實現了以下突破:
精準定位N2O產消熱點:通過孔隙水剖面(圖2),發現紅樹林沉積物表層0-2 mm存在微弱N2O生產,但整體以深層(>2 mm)的強烈消耗為主,揭示產消過程的垂直分異。
量化通量與模型驗證:結合PROFILE模型,計算N2O通量(圖3)和產消速率,證明紅樹林的凈吸收(-0.22至-0.30 μmol m?2 d?1)與nosZII活性直接相關。
揭示環境調控機制:O2滲透深度(1.2-2.8 mm)與N2O消耗區的重合表明低氧條件促進N2O還原,驗證了氧梯度對微生物代謝的調控作用。
跨系統對比:與NESAP沉積物的對比,突顯氧和氮供給差異對N2O代謝途徑(產/消)的選擇性影響,為全球沉積物N2O模型提供關鍵參數。